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范保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《山水画的源与变》

2011-11-25 11:33:46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范保文
A-A+

  中国山水画始于隋朝,展子虔《游春图》开始以山水为主体、人物为衬托绘于画面上。在这之前东晋顾恺之虽也画过山水,但都只作为人物之陪衬,其山水也无实景感,更没有一套完整的山水画技法与理论。到南北朝山水画兴起,随之而起的山水画理论探讨也逐步有了成果。宗炳在《画山水序》中提出要“以形写形”、“以色貌色”,他每到一地,深入实地观察往往流连忘返。当他归来便把自己游历过的山水“图之于室”。当然同时也提到中国画之写生不是如实写生,而是“万趣融其神思”。王维则提出画山水“远取其势、近取其质”,这些都是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实感受。

  唐代山水画有了繁荣,但与人物画的盛况相比就逊色多了。到了五代、北宋就大不相同,相继出现了山水画巨匠五代的荆浩、关仝、董源,北宋的李成、范宽,南宋的马远、夏圭,他们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。无论从布局、笔法以及追求画面的情意、气势都达到前无古人,后难有来者的地步。特别是北宋范宽之作《溪山行旅图》更是别具一格,体现了北宋山水之浑然雄伟气势。这个时期山水画之所以如此兴旺,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繁荣,权贵们把游览、观赏、领略大自然之幽景美色作为生活情趣之一。这就引发了他们对山水画的需求;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画家提倡写实之风。范宽就提出“一一写其真,一一写其神”,“欲夺其造化,则莫神于好,莫精于勤,莫大于饱游饫看”。使画家们的爱国之情,对山河赞美之情,溢于画面。他还多年深居陕川林麓之间,深入观察,强调“写山真骨”。并提倡作画应依据时令季节变化分出春夏秋冬,早晚暮午之变化。许多山水画精品,如范宽《雪山萧寺图轴》、郭熙《早春图轴》、《关山雪春图轴》、王洗《渔村小雪图卷》以及佚名《江山秋色图卷》等相继产生。

  元代黄公望更重于写生,他画山水重视形象的记录,“常身挂皮袋,置描笔在内,或于好景处,见树有怪异,便当模写记”。他久居江南一带,又游历富春江,领悟其山色,画出《富春江山图卷》这样的代表作,其间的披麻皴则是依据江南山坡之特征而来。但在元代后期,文人画兴起,他们提出“逸气草笔,遗兴自娱”。从此画家们逐渐脱离生活,而转向墨趣味之追求,复古之风也开始抬头。

  明代虽然画派林立,但摹古之风更盛,明代晚期董其昌便是代表人物,画坛出现“家家子久,人人大痴”,许多作品显得苍白无力。到了清代,王时敏、王鉴、王原祁、王翚等人更把复古之风推向极至,摹古之习几乎统治了画界,提出“日夕临摹”“宛然古人”“与古人同鼻孔出气”,幸得当时出现叛逆者石涛。他的坎坷人生使他看破红尘,结果半生云游,饱览名山大川,提出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将中国山水画回到现实中来。

  清末直至民国初年,随着清皇朝崩溃,日本、欧美的文化开始影响中国,在绘画界出现以徐悲鸿为首的一批爱国之士,他们赴日本,去法国,提出必须变改旧中国画。徐悲鸿撰写的《中国画改良论》对中国画复古之风深恶痛绝,他通过中西绘画之比较,提出“作物必须凭实写,乃能维肖”“形有不尽,色有不尽,态有不尽,趣有不尽,均探究之”。他更大胆提出“古法之佳守之,垂绝者继之,不佳者改之,未足者增之,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”。

  五四之后,中国开始创办艺术院校,学画也由过去的师徒制改变为课堂制,写生在课堂教学中规定为必修的教学内容,山水画教学也兴起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,到生活中去写生、观察。然后再进入创作,古人云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这“外师造化”被肯定下来。但成功与否,这又得取决于每人之修养、领悟、素质之不同。在近代山水画大师,傅抱石、李可染等都重视写实。李可染则更总结出一套中国画独特的写生方法,提出以情写生、大胆取舍,移景、剪裁等与西洋画不同的写生方法。傅抱石更是直接通过写生感受而使画面出现清新悦目、富于神韵的效果。

  从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山水画之发展是与画家对大自然的认识、探索分不开的,大自然是山水画发展的唯一源泉。

  一幅中国画是否成功,是我与物的完美统一,是以当时我之感受与景物在画上的吻合,而这种吻合,这种统一只有对实景的写生感受才能起到作用,也只有通过写生,新的感受才能产生,画面个性才会鲜明,作品才富有生命力、新鲜感、时代感。

  山水画离开大自然是画不出感人肺腑的作品的,大自然的真实情景是山水画家产生成功之作的唯一源泉。一时玩弄笔墨或临摹古人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。作画非儿戏,到处云山为我师,当我用几十年时间走遍祖国名山大川之后,其感受更深。每逢写生一次,画出的东西特别有灵性,且生动,如坐而不出,闭门作画,则必然僵化。作画首先要有情,而这也来自生活的感受,生活感动着你,才使你产生激情,才能妙笔生花。

  当今国内之山水画,写实之风尚属主流,但抄袭之风,逸笔玩弄之习气仍大有人在。也常会见到一些个人画展,几百幅作品,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,一样面孔,千篇一律,缺少生气,这肯定是画家缺乏实景的感受,胸无丘壑,笔下如何会有神呢?

  所谓“变”那只是在此前提下促使自己的感受深化,不断探索、寻求,以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真山真水不同的新感受,以不同的风格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与追求。所以任何变的前提仍然离不开画家对实景的依赖。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一生的创作就是求变的一生。他在后期可以十年一变来区分。80年代,他完全用黑色墨韵来体现壮丽山河,那是他观察山河的感受,以之体现山川之雄伟与力度。另一方面他对中国画墨色的认识已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认为墨色之韵味是色彩中最纯、最美的,他后来喜爱以西画之逆光来反映山色之厚重、深远,而墨色黑白之对比能将他心底中的激情反映出来。所以他晚期的“变”可谓墨色的纯化超越,也是他长期观察生活,迸发胸中长期蓄养感情之结果。李可染先生是中国画变革成功的典范,他的“变革”过程证明如果离开对新鲜客观环境的细微观察,离开源于客体的感受,新的表现方式就无法找到。当一个画家不去追求对自然新的感受,就必然会迟钝他的审美触觉,变革之作何以能产生?

  当今国内对中国画之“变”,众说纷纭。或是把“变”简单化,追求猎奇、怪诞,认为这是创新,或在笔墨上玩弄花样,哗众取宠;另一种把“变”神秘化,自以为高深莫测,弄得观众越看不懂,反谓创新之作。这些“变”是经不起推敲的,作品也不会有感染力。

  所以,山水画的“源”是大自然,而“变”则是画家对自然不断摸索与表达的必然产物。

  1995年5月4日稿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范保文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